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国免疫学会、上海市免疫学会和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免疫学专业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及统计源期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也是基础类医学核心期刊之一。以服务全国为宗旨,主要报道我国免疫学研究成果,旨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刊载内容有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技术等。本刊设有论著、专家述评、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学术讨论等栏目。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
出版部门: 《现代免疫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247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899/R
邮发代号: 4-31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现代免疫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478
- 国内刊号:31-189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α黑素细胞刺激素基因转染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为观察转染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和特性,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将α-MSH基因导入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DC(α-MSH-DC),用ELISA检测α-MSH-DC培养上清中α-MSH及IL-12水平,用流式细胞仪分析α-MSH-DC表面分子的表达,以α-MSH-DC提呈OVA抗原刺激致敏T细胞,通过ELISA测定IL-2水平来观察其抗原提呈功能.结果显示,......
作者:张丽娟;田野苹 刊期: 2006- 02
-
小鼠B7H1-Ig融合蛋白诱导免疫抑制的机制研究
为了探讨小鼠B7H1-Ig融合蛋白诱导免疫抑制的机制,应用抗CD3抗体协同B7H1-Ig融合蛋白刺激纯化的CD4+T细胞,检测其增殖效应和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观察B7H1-Ig对不同品系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发现B7H1-Ig有引起T细胞先增殖后抑制的现象,其抑制作用通过IL-10、TGF-β和受体PD-1,并有调节性T细胞的参与.研究为B7H1-Ig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疾病的免疫......
作者:丁庆;路丽明;周芸;辛利军;江阳;焦志军;周晓荣;周光炎 刊期: 2006- 02
-
结核分枝杆菌DNA疫苗pVS85B的构建及免疫保护实验研究
评价构建的结核DNA疫苗pVS85B免疫小鼠后脾细胞体外产生细胞因子和抵抗结核分枝杆菌H37Rv攻击的能力.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将结核菌ag85b插入pVAX1载体,构建表达结核菌Ag85B分泌型蛋白的DNA疫苗pVS85B.将雌性C57BL/6小鼠分成5组,每组20只,分别用pVS85B、pVAX1、pIL2S和PBS分别免疫3次,均间隔2周,以相同剂量加强免疫2次.另一组用BCG(105CFU)免......
作者:刘建兵;朱中元;王海波;谢勇;张春发;张颖 刊期: 2006- 02
-
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血清中抗线粒体抗体及其亚型和抗核抗体的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为了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患者的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antibody,AMA)及其M2、M4、M9亚型、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的阳性率.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AMA,免疫斑点法检测AMAM2、M4、M9.结果显示91例PBC患者中AMA有89例为阳性.其中96.7%(8......
作者:朱烨;屠小卿;周琳;仲人前;孔宪涛 刊期: 2006- 02
-
人表皮丝集蛋白的纯化和鉴定
丝集蛋白是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自身抗体.利用乙醇沉淀、HiPrep16/10QXL凝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离子交换层析(HPLC)纯化人表皮丝集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确定相对分子质量,并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用抗丝集蛋白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所获得的表皮细胞丝集蛋白相对分子质量44000,纯度达到电泳纯,经免疫印迹法鉴定,抗原性良好.表明利用乙醇沉淀法结合HPLC系统,可高效、简便、......
作者:何晓峰;范列英;屠小卿;朱烨;杜开春;李园;仲人前 刊期: 2006- 02
-
环孢霉素A对小鼠自然流产模型外周CD4+CD25+T细胞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为探讨着床期应用环孢霉素A(CsA)对小鼠自然流产模型外周CD4+CD25+T细胞及其妊娠结局的影响,以CBA/J♀×DBA/2♂为自然流产模型,在孕第4天给孕鼠单次口服不同剂量的CsA.孕第14天计数胚胎吸收率;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孕鼠脾脏CD4+CD25+T细胞比例.结果表明:与自然流产模型孕鼠比较,于着床期给予0.1mg/kg、1mg/kg、10mg/kgCSA,可显著降低自然流产模型胚胎吸......
作者:董琳;朱晓勇;杜美蓉;李大金;王明雁 刊期: 2006- 02
-
重组人卵透明带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对精子-透明带结合的影响
为了探讨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人卵透明带ZP3蛋白(recombinanthumanzonapellucida-3protein,rhZP3)及其多克隆抗体对小鼠和人精卵结合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rhZP3以及空白培养液分别处理小鼠精子,然后再与小鼠卵子进行结合实验,观察经过不同处理的精子对透明带黏附及体外受精率的影响;用rhZP3以及空白培养液分别处理人精子,然后再与人卵子进行结合实验,观察经过不同......
作者:谢琪璇;马丽;潘善培;张韫;张春雪;肖銮娟;史卫卫;李文星 刊期: 2006- 02
-
一种新的CIITA显性负向突变体的构建和功能研究
II类反式激活因子(CIITA)参与MHCII类基因转录表达的调控,本研究采用RT-PCR等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起始密码子和NLS序列,但是删除N和P/S/T结构域的CIITA突变体质粒pCDNA3.1(+)mCIITA,用脂质体转染法将上述突变体及pCDNA3.1(+)空载体转入来源于BALB/c小鼠的1B4.B6细胞株,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观察I-A分子表达的影响,并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
作者:路丽明;丁庆;江阳;焦志军;辛利军;周芸;周晓荣;周光炎 刊期: 2006- 02
-
供者特异性T细胞疫苗延长同种肝移植存活及其机制的初步分析
为检测细胞因子(CK)在肝移植物中的表达,探讨供者特异性T细胞疫苗(TCV)延长同种肝移植存活的机制.术前分别用特异和非特异TCV免疫受者,另设单纯移植对照.大鼠原位肝移植后观察肝移植物的存活时间(MST);术后第7天获取移植物,作组织切片观察;通过RT-PCR检测肝移植物内IL-2、IFN-γ、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发现供者特异性LCTCV组MST(15.7±......
作者:赵振林;祝庆华;吴永嘉;阎汝川;纪监哲 刊期: 2006- 02
-
克鼻敏汤剂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细胞因子水平的调节作用
研究中药复方克鼻敏汤剂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用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制作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并经灌胃克鼻敏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变应性鼻炎大鼠行为学改变;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鼻黏膜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卵清蛋白特异性IgE和细胞因子IFN-γ、IL-2、IL-4及IL-5水平.结果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克鼻敏治疗组行为学积分、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含量,I......
作者:徐军发;唐湘涓;成丽兰;陈小芳;何胜华;章诗富 刊期: 2006- 02
动态资讯
- 1 ELISPOT及FACS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检测中的应用
- 2 免疫调节细胞的研究现况:NKT细胞
- 3 生物薄膜干涉技术和ELISA法检测抗体药物免疫原性的方法学比较
- 4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XG-7诱导CD8和TCRαβ阳性的T细胞增殖分化成为细胞毒效应细胞
- 5 一种新型免疫毒素IAB-TAT-BH3的表达、纯化及初步鉴定
- 6 miR-581对结直肠癌SW620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 7 卵巢癌患者血清TGF-α、TNF-α含量分析
- 8 加味玉屏风散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模型免疫调节机制的影响
- 9 PD-1/PD-L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关系进展
- 10 先天性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攻击感染后血清抗体动态的观察
- 11 人CD137单抗诱导不同状态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 12 FOXP3和GITR/GITRL mRNA在类风湿关节炎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研究
- 13 兔抗人Argonaute2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
- 14 牛MBP诱导BALB/c和C57BL/6小鼠实验性变态性脑脊髓炎样反应的研究
- 15 Treg与促炎因子协同作用活化子宫内膜间质细胞Smad2信号通路
- 16 双表达外源性4-1BBL/IL-15的K562细胞活化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研究
- 17 人乳头瘤病毒HPV6b重组减毒沙门菌粘膜免疫的效果测定
- 18 β淀粉样蛋白诱导小胶质细胞表达I-TAC
- 19 乳腺癌患者血清IL-8和sFas水平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 20 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及血清25-(OH)D3水平在学龄前儿童喘息疾病中的临床意义